熊猫村边界划定故事:500米间隔一个定桩 卫星遥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的界限划定了,但园区内的自然资源、生物物种、生态系统、人文活动的具体情况,以及保护地整合和管理的现状,成为摆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研发平台
近年来,大熊猫种群数量逐步上升,适合大熊猫生活的栖息地不断扩大。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野外调查数据显示,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内有1340只野生大熊猫,占整个野生大熊猫种群的71.89%。
在自然资源部第六地形测量队地理国情监测中心,吴思一边在电脑上打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智能管理平台一边介绍,该平台包括了用户管理模块、专题图展示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以及国家公园监管等模块,实现了二维三维一体化的数据可视化、智能化管理,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智能化管理提供了信息化支撑。
今年5月,自然资源部第六地形测量队运用以往监测工作中沉淀的技术方法和思路,结合2020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数据、2021年度全国国土利用动态全覆盖遥感监测数据以及相关专题资料,针对该区域的自然资源特点和防护重点,利用空间分析、统计分析、地理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面积2万多平方千米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开展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监测和自然资源保护修复监测。
“今年4月,我们联合大熊猫国家公园阿坝管理分局启动了大熊猫国家公园(阿坝)生态管理平台建设。”自然资源部四川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主任助理孙敬杰告诉记者。
自然资源部第六地形测量队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界桩数据库,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界桩数据的编辑管理、动态更新、可视化展示、统计量算等提供了数据基础。
据了解,未来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还将投入更多测绘力量持续服务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随着更多力量的持续投入,大熊猫国家公园会越建越好,人们在园区偶遇大熊猫的几率也将越来越高。
监测工作从自然资源基本状况、自然资源变化情况两方面进行研究着手,最终形成了图文并茂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自然资源遥感监测报告,为园区及时调整建设与保护管理决策、科学规范资源利用、协同有效开展大熊猫保护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和保障。
根据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需要,自然资源部四川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采用卫星遥感、北斗导航、时空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可视化等技术手段,研发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管理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并交付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阿坝管理分局使用,为大熊猫国家公园阿坝片区勘界定标、日常巡护、生态监测、环保执法等提供了数据和信息化支撑。
服务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智能化管理
服务大熊猫国家公园界线划定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过去,人们只知道那片山被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但是具体边界在哪里却不清楚。”自然资源部第六地形测量队生产科负责人吴思表示,这无疑给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日常监管带来了难题。
2017年1月,《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方案》将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野生大熊猫种群高密度区、大熊猫主要栖息地、大熊猫局域种群遗传交流廊道合计80多个保护地有机整合划入国家公园,总面积达27134平方千米。其中,四川境内面积20177平方千米,约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74%,主要涉及绵阳、广元、成都、德阳、阿坝、雅安和眉山7个市州。
“熊猫村”火了!去年冬天,一段四川省雅安市硗碛村民回家途中偶遇大熊猫的视频引爆互联网,两小时内浏览量达到百万人次。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也一直备受关注。
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第六地形测量队与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站合作,完成四川首批试点县绵阳安州区、眉山市洪雅县大熊猫国家公园打桩定桩工作。吴思和队友们在这里实地踏勘,确定界桩位置,并严格按标准开展界桩埋设和测量工作。一个又一个间隔约500米的界桩,为这片大熊猫国家公园划定了精确的界线。
文章来源:《测绘地理信息》 网址: http://www.chdlxx.cn/zonghexinwen/2022/0810/784.html
上一篇:海南测绘地理信息局原党组书记、局长王冬滨接
下一篇:河南一号卫星发来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