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作为广西一所应用技术型大学,北部湾大学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服务于广西测绘地理信息企业。与大部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本科实践教学一样,目前北部湾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大多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由于局限性,传统课堂教学的俨然无法满足现今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企业对“订单式”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除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基础上,探索新模式,培养满足地理信息行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人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结合北部湾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情况,大多数实践课程都依托现有的实验教材和实验数据进行课堂教学,该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表现如下:
1.实践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以制图为例,由于缺少实际工程数据等原因,学生只能通过简单的示例数据开展专题地图编制实验,与实际生产中规范的专题地图编制相差甚远,导致学生无法在毕业上岗后,快速参与专题图的编制工作。
2.实践内容缺乏综合性
由于课堂实验项目均经过多次设计、实践验证,一般都内容单一、操作简单、实验结果完美、实验项目间关联度低、缺乏综合性和拓展性,学生能迅速掌握这类实验的操作但理解不深刻,无法举一反三,导致学生毕业上岗后,面对复杂而庞大的实际项目无从下手。
3.教学理念守旧
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师在改革课程中必将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接受新理念、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筹备新课程。此外,学生对改革课程的质量反馈参差不一。因此,教师宁愿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而不愿参与改革。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探索
1.改革思路
鉴于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教授实践课程的欠缺,北部湾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了在原有课堂课程实践的基础上增设《项目教学》实践课程。《项目教学》是在学生完成相应专业理论课程和课堂实践课程后的一门后继实践课程。本次实践课程改革探究将行业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引入《项目教学》课程教学和专业实习,学生在校内导师和校外行业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参与项目开展,与行业企业生产接轨,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2.项目任务分解与课程实验设计
本次实践课程改革探究主要依托《防城港市防城区粮食功能区划定工作》项目开展。《项目教学》和专业实习均设置8周。考虑项目工期为1年,主体工作集中安排在《项目教学》实践课程和专业实习中完成,其余零散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践内容设计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实践内容根据项目需求划分6大板块的子项目,每个项目中将与地理信息科学相关的实验内容进行若干细分。每个项目中囊括的实验内容均为课堂实践教学已教过的内容,涉及多门专业主干课程的若干知识点,是课堂实践内容的巩固和拓展。
项目1~3安排在《项目教学》课程实践中完成。项目1中主要将从不同部门获取的凌乱数据进行梳理,并通过坐标系转换、遥感影像拼接、矢量数据编辑等方式形成统一格式、坐标系的基础数据,制作外地调查底图,涉及测量学、遥感导论、空间分析原理、专题地图编制等知识。项目2中,主要结合外业调查结果和遥感影像,按照技术规程在基本农田基础上初步提取粮食功能区,制作村级公示图,涉及空间分析原理、专题地图编制知识。项目3是在公示以后,根据甲方反馈意见在项目2成果基础上修改成果。涉及知识点与项目2一致,属于知识、技术巩固的过程。
项目4主要涉及粮食功能区保护标志牌的定点测量,属于GPS测量原理内容。考虑工作量少,安排在课余时间完成。
项目5~6安排在《项目教学》课程实践中完成。项目5主要工作是建立数据库并通过国家质检软件,制作空间分布图。数据库建立中涉及到拓扑检查和处理,缓冲区分析生成片块图层,叠置分析实现片块和地块图层间属性传递,属性表分类统计等都属于空间分析原理和空间数据库原理的内容。相较于项目1~4,项目5综合性更高,拓展性更强,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水平。项目6是参与县级和省级验收,并根据验收意见修改项目5的成果,属于巩固实验项目。
文章来源:《测绘地理信息》 网址: http://www.chdlxx.cn/qikandaodu/2021/0208/446.html